“朋友借款3万,口头约定月息5分,结果到期连本带利要还4万8!”这样的纠纷在身边并不少见。民间借贷中,利息计算和风险规避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。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利息是否合法关键看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的4倍。2025年最新LPR为3.45%,4倍即13.8%,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。
比如,借款10万元,年化利率15%,一年利息1.5万,法院只会支持按13.8%计算的1.38万利息,多出的1200元借款人可拒绝支付。重点提醒:
1. 高利贷“利滚利”陷阱
部分出借人会通过“砍头息”(先扣利息)或“复利”(本金加利息生成新本金)变相抬高利率。例如,借5万扣1万利息,实际到手4万,法院可能认定借款金额为4万,利息按4万计算。
2. 逾期“违约金”叠加套娃
合同中若写了“逾期罚息5%+违约金2%+滞纳金3%”,合计10%看似合法?大错特错!根据规定,借款综合成本(利息+费用)不得超过LPR4倍,超过部分无效。
3. 债务清偿顺序混淆
法律明确“先还息后还本”,但若借款人提前还款未约定顺序,出借人可能优先扣除利息,本金继续计息。建议还款时备注“还本金XX元”,并保留转账记录,避免扯皮。